2025年7月5日至11日,濟南大學文化和旅游學院“聲生不息宣講行”暑期社會實踐團一行10人,在隊長黃藝琛的帶領下,赴德州市齊河縣晏城街道永祥社區開展實踐活動。團隊以“解碼青年話語密碼,構建新時代敘事體系”為核心,通過線上線下調研、團隊觀察、成果研討等方式,探索主流思想在新媒體場域中的“青年化”表達與傳播路徑,用青春視角架起主流價值與青年群體的溝通橋梁。



雙維調研:捕捉青年話語的“鮮活密碼”
實踐準備階段,團隊聚焦“線上”維度進行調研,捕捉當代青年的表達習慣。2024級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周艷梅和胡展豪緊盯抖音、微博等平臺,將一系列流行語、熱門話題標簽及爆款短視頻文案逐一進行記錄。他們通過邊收集邊分類的方式,從“情感表達類”“社會熱點類”到“生活方式類”,逐漸梳理出青年語言的“高頻詞庫”。實踐首日,線下調研已深入街道社區內部。2023級烹飪與營養教育專業的孫琳拿著問卷,向路過的青年解釋:“我們想了解大家平時更喜歡看什么樣的主旋律內容,是動漫形式還是故事短片?”2024級旅游管理專業的郁菀茹和幾位社區青年圍坐在一起深度訪談,從對主旋律影視作品的評價到對鄉村題材內容的偏好,隊員們認真記錄著每一個真實反饋,找到了帶著生活氣息的“青年聲音”。 兩天下來,團隊收集到200余條網絡熱梗、150余份有效問卷和12份深度訪談記錄,逐漸勾勒出青年話語的“鮮活輪廓”——他們偏愛故事化表達,習慣用熱梗傳遞情感,對“接地氣”的本土內容更有共鳴。



觀察研究:碰撞主流表達的“青春創意”
7月7日,在社區走訪中,隊員們還發現了更多“民間智慧”:有青年用漫畫形式畫社區里的“孝老愛親故事”,有大學生返鄉創業團隊用“劇本殺”設計鄉村旅游路線介紹。2024級旅游管理專業的黃新月感慨:“這些青年他們沒有刻意‘說教’,卻讓我們真切感受到了鄉村振興的活力,這就是青年話語的力量?!?在7月10日的團隊例會上,隊員們圍繞“內容、渠道、主體”三個維度展開頭腦風暴。經過3個小時的討論,最終隊員們達成一致:青年話語內容上應以“故事化+情感化”為主,渠道上以短視頻平臺為核心,主體上聯動青年創作者形成傳播矩陣。此外,團隊在討論中達成共識:“要注意平衡‘年輕化’和‘嚴肅性’,不能為了追熱梗而偏離主流價值”。每一個創意都扎根于前期調研的“真實土壤”,讓主流價值的表達既有青年味,又不失深度。



青春擔當:在解碼中傳遞時代聲音
實踐最后兩天,團隊進入成果總結階段,隊員們分工協作,將研討出的觀點與策略落實到文字中,讓“青年化敘事”概念更清晰。以大學生小李為例,他在講述自己直播帶貨經歷時,時不時冒出“這波操作穩了”“為家鄉上分”等流行語。“這樣的內容既有真實故事,又有青年梗,更容易讓同齡人產生共鳴?!敝芗倚肋呎碣Y料邊說。
七天的實踐里,隊員們從“理論學習者”變身“實踐探索者”:他們用腳步丈量社區的每一個角落,用傾聽捕捉青年的真實心聲,用創意架起主流價值與青年群體的溝通橋梁。青年是最好的‘翻譯官’,能把主流價值翻譯成同齡人聽得懂、愿意聽的語言。此次“聲生不息宣講行”不僅讓團隊成員深刻理解了“青年話語”的力量,更讓他們明白:新時代的青年,既能在流行文化中捕捉時代脈搏,也能在主流價值中錨定青春方向,用自己的方式讓“正能量”真正實現“大流量”。
文字:黃藝琛 周艷梅 校審:張耘愷 復審:趙軍 終審:信蘇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