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 年 7 月 7 日至 14 日,濟南大學文化和旅游學院 “新時代青年話語和敘事體系構建社情調查” 暑期社會實踐團,一行 8 人奔赴山東省日照市莒縣,開展為期 8 天的實地調研。團隊以 “解碼 Z 世代話語,構建青年敘事” 為核心,通過問卷普查、深度訪談、數據挖掘相結合的方式,探索數字化時代青年話語與主流價值傳播的融合路徑,用青春腳步丈量縣域青年的思想動態,讓實踐成果既 “接天線” 又 “接地氣”。
問卷普查:鋪開青年話語的 “縣域圖譜”
“您好,我們是濟南大學的學生,想了解一下您平時常用的網絡熱詞和關注的社會話題……”清晨,在社區廣場上,團隊成員手持電子問卷,向過往青年發放調研表。為覆蓋不同群體,隊員們兵分三路:一路深入城區商圈,聚焦返鄉大學生和職場青年;一路走進周邊村鎮,關注留守青年和農業創業者;一路蹲點莒國古城等青年聚集場所,捕捉不同群體的話語特征。

“00 后更愛用‘泰酷辣’‘絕絕子’,而 95 后對‘鄉村振興’‘科技創新’的討論更深入,地域文化差異真的會影響表達偏好。” 隊員在整理問卷時發現,莒縣青年對 “栓 Q” 的鄉土化轉譯 ——“可把我‘栓’住了”,既保留了網絡熱詞的內核,又融入了方言韻味。截至 7 月 10 日,團隊完成 200 份有效問卷,初步建立起 “媒介使用 - 地域文化 - 話語偏好” 關聯模型,為后續分析打下基礎。
深度訪談:傾聽青年敘事的 “本土聲音”
“我用抖音記錄果園日常,給蘋果起有趣的昵稱,用短視頻去帶動果園銷量。” 在莒縣浮來山鎮,返鄉創業青年和駐村書記等向隊員講述自己的 “話語創新”:把農業技術術語轉化為 “給果樹‘理發’”、“給土壤‘加餐’”,讓專業內容更易被年輕網友接受。

這是團隊開展的第 12 場深度訪談。從縣城融媒體中心的年輕編輯,到在莒國古城中開店的 95 后老板;從留守鄉村的 “新農人”,到暑期返鄉的大學生,20 個典型樣本覆蓋了不同職業、年齡段的青年群體。

訪談間隙,團隊還走訪了莒縣團縣委、融媒體中心,與工作人員探討 “青年話語在基層治理中的應用”。


數據碰撞:讓青年話語 “浮出水面”
夜幕降臨,莒縣青旅的燈光下,團隊召開每日 “數據碰頭會”。“今天整理問卷時發現,‘電子榨菜’在縣城青年中的使用率比城市低 12%,但‘下飯劇’、‘背景音’等本土化表達更普遍。” 隊員進行著結果統計,屏幕上的熱詞云圖里,“家鄉變化”“就業機會”“傳統文化” 等詞格外醒目。結合線上大數據挖掘成果,隊員們展開熱烈討論:從 B 站彈幕看,莒縣青年對主旋律內容的 “二次創作” 更傾向于 “方言配音”,在“莒普”中體會快樂;從抖音評論分析,他們對 “鄉村振興” 的關注多聚焦 “家門口的工作” 而非宏大敘事。
實踐淬煉:在雙向奔赴中生長
“這次實踐讓我們明白了,青年話語不是‘空中樓閣’,而是扎根在具體的生活場景里。” 隊員對這句話有了很深的認同感。從最初設計問卷時的 “想當然”,到實地調研時發現 “縣域青年更關注實在的民生話題”;從對著數據模型犯難,到在訪談中找到 “方言網絡化” 的突破口,隊員們在 “理論 - 實踐 - 反思” 的循環中快速成長。
結語:讓青年話語成為連接時代的 “橋梁”
返程途中,隊員們的行李箱里裝滿了調研筆記、訪談錄音和沉甸甸的思考。這場扎根莒縣的實踐,不僅是一次對青年話語的 “田野調查”,更是一堂生動的 “社會大課”—— 它讓隊員們懂得,青年敘事的構建,既要懂 “Z 世代” 的網絡梗,更要懂縣域青年的真實生活;既要對接 “構建中國敘事體系” 的國家戰略,也要回應基層青年的成長困惑。
接下來,團隊將進入成果總結階段,計劃撰寫《新時代青年話語和敘事體系構建調研報告》,制作包含 100 + 案例的《青年話語轉化工具包》。
此次莒縣之行,既是一次解碼青年話語的探索,更是一場青年學子與縣域社會的 “雙向奔赴”—— 在這里,青春的思考扎根大地,調研的成果照見未來。
文字:孫元偉 校審:張耘愷 復審:趙軍 終審:信蘇珊